近日,成都一学霸小学生在家长朋友圈火了,618期间拿着爷爷奶奶给自己买衣服的零花钱巧用消费券和各种满减券囤了大量辅导书练习册。还给上幼儿园中班的弟弟提前囤好了幼升小的辅导资料,孩子母亲陷入甜蜜负担:拦都拦不住啊!家里还有半墙的书还没拆封呢!你怎么看别人家的孩子?
延伸阅读:
孩子不爱学习?心理医生这样建议
孩子上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这些表现让家长感到崩溃。有的家长给孩子四处找家教,有的埋怨学校和老师教导不力,有的甚至采用“武力”方式给予激励和管教,还有的带着这些问题到医疗机构咨询。
其实,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象。家长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要更多地关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发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不论什么原因,都要以孩子为“中心”和“出发点”,了解孩子内心所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这些建议供家长参考。首先,成绩不是标尺,兴趣才是关键。在孩子的小学阶段,不应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孩子,而是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很多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且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撑。家长的重点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非强制孩子保持注意力或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特定的分数。
其次,避免吼叫打骂。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三种状态:从轻声温柔到絮絮叨叨,再到“狮子吼”。歇斯底里、吼叫打骂,真的能对孩子起作用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家长的焦虑、急躁情绪,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父母在强制他学习,很可能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反抗家长。长此以往,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建立,甚至影响到未来的人际交往。通常家长对孩子有耐心,陪伴多,孩子也会更自信、开朗、外向、爱交朋友。
第三,不要把“学习好”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条件。有的父母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全家唯一的快乐。孩子慢慢就会感到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进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很大压力,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总是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自己失去那份爱。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传递的是“不论你怎么样,我们都是爱你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自信、乐观、健康。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榜样的力量”。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是在看书、学习、交流,而不是打麻将、玩游戏、看手机,这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总之,儿童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在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有时他们需要保护,有时他们也需要独立面对暴风骤雨。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去抱怨、吓唬孩子,而应主动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地做朋友,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通往儿童心灵城堡的唯一通道。
家长切勿对孩子有太高期望
家长要对孩子有正确的期望,避免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高标准,更不能随意打骂和讥讽,使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不被理解关爱,而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
避免焦虑情绪的相互传递,亲子之间多多沟通有助缓解彼此压力。比如小学生的父母可以主动向孩子描述学校生活的状态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面临升学的孩子及家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聊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增进亲子关系。
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孩子从假期模式转换到上学模式有很大帮助,同时应当控制屏幕暴露,特别是电子游戏时间。
发现问题后应及时、主动向老师或医师寻求帮助,不要逃避或拖延。王广海博士特别提醒,有些孩子的症状严重,持续一个月仍不见好转,甚至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或明显的抑郁、焦虑、易激惹、离家出走等情绪行为症状。这不是在装病或“任性”,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而有的孩子确实存在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家长应与老师沟通,请老师一起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并提供指导,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