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年货消费新趋势

网罗热点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置办年货是每年春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而随着互联网、物流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网购年货已成为一种时尚。从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来看,“土”“洋”年货同台竞技,“舌尖全球化”成了人们采购年货的重头戏;旅游产品网上销量也异军突起,成为了新年货……年货品类越来越多元化。

冰箱里的“全球化”

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吃精细,人们过年的食材清单变化巨大。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从市场里一袋一袋购买,而是选择从远方成箱成箱寄送。1月上旬开始,记者走访省城各大物流点发现,消费者在网上选购的食品“通吃南北”,不但有来自产地的“土年货”,也有“朵颐海外”的进口食品,可以说消费者家中冰箱里的年货越来越“全球化”。

“老铁们,看这苹果,咬一口,嘎嘣脆,切一个你瞅瞅,(切开的苹果冲向阳光)中间黄色的全是糖心。”1月6日下午,临汾市吉县大田窝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姚晓奎,守在手机前,借助快手直播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当地有名的吉县苹果。“发到东北地区是不是就冻了?”有网友在滚屏中提出问题。“您放心,每个苹果都有包装纸袋,里层外层都有保护,如果送到您家发现冻了不能吃,我给您退款。”姚晓奎介绍,越是老乡家里的土特产越受市场认可,截至1月7日,姚晓奎通过直播带货,帮助贫困户卖了将近2.5万公斤苹果。打开各大电商平台,消费者不难发现,直播代购原产地农产品已经成为了最便捷的途径,农产品品相一目了然,加上主播试吃的推介,消费者纷纷买单,销售数据一路飙升。

2020天猫淘宝年货节首日,我省运城冰糖心红富士苹果卖出1000吨,成为当日最受欢迎年货水果;山东红心蜜薯卖出200吨,成为当日最受欢迎年货蔬菜。天猫淘宝年货节负责人彭美说,借助电网渠道,原产地直供农产品走俏。今年天猫淘宝年货节已经卖出1.9亿公斤优质农产品,让每位参与其中的农民增收1037元。

除了“土年货”,波士顿龙虾、西班牙火腿、俄罗斯鱼子酱……这些以前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世界顶级美食,也摇身一变成了“洋年货”,借助电商快递到了寻常人家。京东大数据显示,该平台今年1月上旬进口水果消费额环比去年12月同期提升2.2倍,香蕉、智利车厘子、龙眼是销量最高的进口水果。百度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车厘子、波士顿龙虾、鳕鱼、奔富红酒等进口商品都成为了网络热搜词。

“今年算是开了洋荤了。”1月20日,家住太原市南海街社区的刘素琴指着冰箱里儿女们送回的智利车厘子、缅甸牛油果、挪威三文鱼、阿拉斯加帝王蟹笑着说,她家冰箱里藏着一个“联合国”。

旅游成国人“新年货”

2020年春节的脚步临近,除了买鱼买肉大扫除,订机票酒店去哪儿玩,已成为国人年货清单上的重要选项。“旅游过年”是人们欢度春节的热门形式。1月19日,记者从各大在线旅游平台了解到,今年春节,旅游消费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很多消费者不仅神州行喜迎春,而且更喜欢在异国他乡欢庆中国年。

春节是最讲究团圆的节日,因此,家庭出游成为春节出游的主流。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旅行品牌飞猪数据,旅游过年群体中的55%是“90后”,远超其他年龄段。而“00后”旅游过年的增幅达144%。携程旅游发布的《2020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假期预计将有4.5亿人次出游。54%是亲子游,“80后”带孩子出游最流行,消费升级、享受服务是春节度假的主流。途牛旅游数据显示:亲子家庭客群是春节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在订单人数分布上,“家庭组团”出游最普遍。

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消费者不但要走出家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飞出国门。国内游方面,1月13日发布的携程旅游数据显示,我省成为最受欢迎的年味旅游目的地。携程在春节期间推出600多条山西过大年跟团、自由行产品,覆盖大同、太原、运城等目的地及平遥古城、皇城相府、郭亮村、司徒小镇等年味满满的景区,游客预订量同比增长65%。游客在我省将体验到花灯争奇、社火斗艳、打铁花、年货节、汉唐演艺、舞龙、舞狮等传统年俗。同时,数据显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南京、天津、合肥、西安、温州、宁波成为赴晋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地。出境游方面,多家在线旅游平台统计,泰国、新加坡、越南等距离近、签证便利、气候温暖的东南亚一直是中国游客关注的重点。赴日旅游热度在春节期间涨幅达到200%。此外,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长线目的地在春节期间的热度也颇高。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关键词“春节小众旅游地”热度环比涨幅达到280%,“春节亲子游去哪里”热度环比上涨200%。越南富国岛以及文莱等地为代表的小众秘境目的地,成为今年春节出境游一个新亮点。塞尔维亚、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国也受到中国游客的关注。秘鲁、古巴、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客流量均是去年春节的两倍以上。

年货消费变化触发新动力

“今年真是卖疯了,我们可能要忙到腊月三十。”1月21日下午,在省城通过美团外卖平台经营海鲜大礼包的王艳玲,边打包货物边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记者采访的半个小时里,王艳玲的手机就收到9个外卖订单,售出不同型号的礼盒装海鲜26份,这些打包好的礼盒被7个外卖跑腿小哥取走,而这样的销量在前年王艳玲创业时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每天抱着手机,一天就接四五单,今年过了腊月十五,我这里5个店员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王艳玲说。谈到目前年货消费的变化,王艳玲表示,消费的火爆带动了货源地、冷链物流、外卖平台及终端门店销售增长。“遇到大单子,外卖跑腿小哥的电动车拉不下,我们就叫网约车送,网约车跟着年货消费沾光呢。”王艳玲开玩笑说。

从一家创业小店的变化,不难看出,年货消费发生在一年伊始,具有风向标特征,年货经济繁荣会带旺全年消费基调,形成良好消费氛围,为全年的消费增长创造便利条件。

太原新媒体商会秘书长高宏伟介绍,“年货经济”折射着我国居民消费形式的不断变化。“赶大集、买年货,肩扛手提捎回家”曾经是几代国人的春节记忆,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传统消费形式正在被新的形式所替代。电商平台的发展和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使年货消费从实体商家拓展到了网络零售,助推了年货商品跨地域的市场流通,满足农村地区年货消费需求,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促使年货经济站上消费升级的新风口。年货经济的火爆也将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提高产品品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近年来,年货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新亮点、新趋势,孕育巨大消费新动力。新消费时尚会传导到上游供给端,促进供给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供给端对消费时尚的引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年货市场供给端应通过引进或创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打造新消费亮点,挖掘新消费需求,使年货市场更繁荣。”赵萍说。

作为基层社区干部,太原山医大二院社区主任王慧卓对年货消费的新变化深有感触,在年前的群众家庭走访中,她发现置办年货的习惯是固定的,但年货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王慧卓说:“来自产地的土特产、来自国外的大龙虾,这些年货的变化,其实是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希望和奔头了。”

本报记者 王 宇

网购热度不减,中国人2019年网购花了10万亿元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239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9%、15.4%和19.8%。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网购贡献了1/4,占比明显提升。

网购热度不减,中国人2019年网购花了10万亿元

据《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网购的便利和快捷催化产生了36%的不必要购物,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折扣和拼单。

2019年11月11日,网联、银联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7.79亿笔、金额达1482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9%、162.60%。这些数据算下来,相当于在全国范围内每人下单超过一笔,人均消费为1000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红经济”依托社交平台的推广和消费心理的变化,正以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为网购助力。据悉,小红书社区内每天产生30亿次笔记曝光,UGC(用户原创内容)曝光量占比70%,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年轻人不可替代的消费决策入口,具有打造流行趋势和热点的能力。

近两年来,短视频给移动互联网领域带来巨大影响,释放出极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短视频行业历经八年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商业化的成熟期,预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收入将达到2110.3亿元。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期逐渐消退的情况下,短视频依然是迅速发展的新流量池,几乎是唯一一个在增长的明星级应用领域。

不可否认,当下是一个打开手机就能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时代。便捷、实惠、丰富的产品助力更多的人在网上购物。

同时,网购的快速增长也带火了物流业。就在十年前,中国人年均使用快递还不到两件。2016-2019年,中国人年均使用快递数量从23件增长至45件,快递正在成为我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630亿件,较上年同期增长24%。

林允家快递堆积如山影响邻居 一年网购费太吓人

林允家快递堆积如山影响邻居 一年网购费太吓人林允家快递堆积如山影响邻居 一年网购费太吓人

网易娱乐1月24日报道《我家那闺女》最新一期,节目曝光了林允的家,她家门口的快递堆积如山,邻居的生活也被影响,一年的网购费用让人瞠目结舌,周洁琼连她的零头都不到,就连沈梦辰也不敢相信。

林允家快递堆积如山影响邻居 一年网购费太吓人

沈梦辰不敢公开林允的网购费用。

林允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而是开门拿快递。不过,家门口的快递就连过道也被塞满了,张碧晨吃惊到表情管理失控。林允爸爸却习以为常地说道:上次我去女儿家,门口也是这样。

为了把十几个巨大的快递搬进门,林允手脚并用,毫不在乎形象,这一“硬核”搬运过程对林爸爸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她一直这样,一点都不顾及形象,男孩子一样。”话虽如此,林爸爸的眼神中却流露出对女儿的心疼,“很早就一个人生活,就是特别能吃苦”。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网购越来越熟悉,由刚开始试探性的购买小物件,到现在对家电、家具电器的购买,对网络的信任度逐步提高,这离不开电商平台可靠的信用体系,网购手机成为现在年轻人习惯的购买方式,目前手机厂商开始发力线上销售,但只看图片真正就能了解一部手机?其实不是的,除了看处理器性能,还行注重这两个细节问题。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网购手机很方便,在家就可以将全部机型阅览一遍,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款式,对于手机的性能硬件指数一目了然,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非常的直观,比如处理器的性能是公认的,包括跑分数字透明化较高,但对于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图片和数据上并不能真正地了解清楚,那就是手机的大小尺寸和重量,很多网友在购买中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影响日常用机握持感,下面我给大家来看看怎样来辨别这两个细节问题。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目前各厂商对手机的设计开始主攻大屏幕,大屏幕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视觉感,看电影玩游戏大屏幕优势显然,但我们选购手机的时候眼光放到了外观和屏幕的样式上,屏幕尺寸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以至于很多用户拿到真机后,发现块头太大而后悔,目前主流大小为6.5英寸,6.5英寸屏幕大小男士朋友握持可以了,女士朋友单手握持有些困难。所以男士选择手机不要超过6.5英寸,而是朋友选择6.4英寸以下的手机最为合适,个人观点,供大家考虑。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再就是手机的重量问题,手机有多重是用眼睛看不出来的,目前手机倾向于大块头,机身重量也是逐步增加,特别是一些低端机型,不断的堆料使机身重量达到了200g以上,而对于重量控制较好的品牌三星,轻薄机身做的就不错,重量太重会影响平时的携带,特别是女士朋友夏天携带都是一个问题,重量在170g左右最理想,超过190g会感到比较压手,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用户喜欢较重的机型,有质感,我感觉手机不能只关注性能,机身重量同样是衡量一个厂商对手机的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样想的?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综合看手机选购参考细节也很重要,只看参数不能真正地体现一部手机的使用效果,要想体验到网购的便捷,又想买一部自己喜欢的手机,有些尴尬了。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怎样网购自己喜欢的手机呢?

想要网上购买手机,可以先去附近的体验店上手体验一下,目前网络上销售最火爆的四大品牌,华为、vivo、OPPO、小米都有线下的体验店,新机发布体验店都会同步展示,对手机的外观和握持感习惯再下单,身边同事刚买的手机可以供大家参考,听听朋友使用评价再入手,防止买来后悔,还有更多媒体测评关注一下,以上仅供大家参考。

网购手机除了看处理器,还要注意这两个细节

希望大家买到称心如意的手机,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文丨GUO

买年货 过新年 网购成了置办年货的新趋势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荆州之声 时间:2020-01-23 10:46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沈秋)俗话说,“买年货,过新年,开开心心一整年。”年货是时代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年货的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不过,不管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办年货总是过年期间的一种别样情怀。年货的味道,就是记忆中过年的味道。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购置年货成了家庭的重要日程。市民刘姨妈感叹,以前购置年货从进腊月就要开始准备,一次买一点,要买好多趟。计划经济时代,买年货还要凭票据,相比之下,现在各个商场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一家人推个购物车,一次性买齐年货,让她感觉无比幸福!

相比城市里一站式的商超购物打年货,近年来,体验式的乡村年货节也格外受欢迎。进入腊月以来,荆州各县市乡镇相继举办民俗嘉年华,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农村置办绿色年货。村民自产的土猪肉、腊肉、香肠等土特产成了香饽饽,绿色又健康。参加了松滋民俗节的市民邓先生购置了一批土味年货,对这种打年货方式津津乐道。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购走进了千家万户,备受年轻人喜爱,网购年货也成了一种时尚。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纷纷推出年货节,小到米、油、蔬菜、水果、坚果、零食,大到家电、手机、家居用品全部囊括,购物返现优惠多多。陈女士打开手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就在网上采购年货了,非常方便。网购成了置办年货的新趋势。

年货文化的不断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也顺应了人们的需求,给春节年货市场平添了浓郁年味,也给传统节日带来了韵味无穷的精神文化气息。

网购“年货节”来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网购“年货节”来了

1月5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电商扶贫年货节上,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人扫描二维码,体验电子商务的便捷。 曹永龙摄(人民图片)

网购“年货节”来了

1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范家坪村,电商在果园直播销售椪柑。向红梅摄(人民视觉)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的话语也逐渐变成“年货办好了吗?”今年,张阿姨和老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一趟趟跑市场买年货。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还没回家,线上订购的年货就已送到家门。张阿姨乐呵呵地说:“这网上的年货节啊,真不赖!”

不少人发现,记忆中全家逛店、抢购、囤年货的场景,已悄然变成快递小哥们在城乡大地上风尘仆仆、穿梭如织的身影。电商年货节,成为继“6·18”“双11”之后的网购消费新节日。

购物补贴多,快递不打烊

“平时我在网上购物比较多,现在办年货节,电商有优惠促销活动,还有推荐货品的直播,选择丰富又方便,不用老人来回跑了。”湖北的张阿姨的女儿表示,今年她家的年货基本都由她在线上下单,父母在家收货。最近她抢购了一些限时优惠的牛奶和果汁,第二天父母就收到了。

年货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利用价格优惠吸引顾客。如天猫年货节有购物津贴、快递包邮等;京东再推“超级百亿补贴”和“超级秒杀日”等活动;拼多多的“年货系列万人团”等团购也吸引大量用户参团。在年货节第一天,拼多多推出“东来顺”高品质内蒙古新鲜羊肉万人团,平台补贴后,近3斤的羊前腿仅售99.5元,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年货节的实惠。

线上下单、线下送货的便利,也是不少消费者选择网购年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物流快递企业“春节不打烊”逐渐成为常态,为电商年货节提供有力支撑。

京东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历年消费习惯及趋势,除了日常备货外,京东物流通过大数据预测和分析,储备了近8亿件商品,充分满足春节购物需求。此外,全国25座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已全面备战“春节送货”,在部分城市和乡村地区,已经常态化运营近两年的无人机、配送机器人,也将在春节期间为客户送去“惊喜”。

年货有清单,数据更懂你

刚进入2020年,电商平台年货节就火热开抢。仅1月1日至7日期间的京东年货节,已有超过1400万件家用电器、1300万件生鲜、8000多万件家居日用品和1.1亿件食品饮料通过京东物流,送到遍布全国3000多个城镇的家庭,为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提前送去热闹喜乐的气氛。

综合各平台的年货销售榜单可以发现,食品饮料、生鲜水果依然是年货节中最受欢迎的品类。粮油调味品、酒水饮料、饼干糕点、坚果大礼包等成为年货节上的“爆款”。拼多多年货节负责人表示,拼多多以分布式AI算法为基础,有超百个年货小组为消费者挑选品质优良的商品,通过运营、品控、研发、比价与营销团队的全链条合作,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网购年货很方便的一点就在于,可以比照着必买榜单,需要买的基本不会落下。此外,年货的选择更广了。”北京的王女士发现,除了必备的食品饮料,其它品类产品也都加入到年货节。“我的年货节页面应该是根据我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等数据生成的,给老人的、给小孩的礼物都有专门分类,非常懂我。”

数据显示,数码产品、美妆产品、家居日用品等品类成为今年增长很快的年货品类,“送文化、送健康、送服务”悄然成为消费趋势。以故宫系列产品、非遗年画和瑞兽礼盒为代表的文创类产品热销,按摩器、按摩椅类产品的销售额也非常可观。

“新年穿新衣”“新年换新机”“美丽‘鼠’于你”“健康‘鼠’于你”……各种促销活动和口号让消费者按捺不住“买买买”的冲动,加入到这年终的“嗨购盛宴”,使年货节成为新的网购节。

农产品走俏,订单助脱贫

电商年货节,消费者忙着下单,还有人在忙着卖货。

近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赵映和李方夫妇,正在阿里巴巴“脱贫特派员”的帮助下,忙着在自家的苹果园里直播。今年,他们不仅参加了天猫年货节,还开始尝试网络直播“带货”。李方介绍说,年货节期间,销量比平时高出60%,原本只有1家快递运送,现在增加到3家快递。

不只是甘肃的苹果,陕西的猕猴桃、山东的海参礼盒、云南的橙子、东北的大米……今年,这些土特产都成为电商平台上的热销年货。

粮食、水果等农产品本就是必不可缺的年货品类,借助年货节这一网购节日,贫困地区的土特产有了新销路。不少地方早早地与电商平台合作,办起了电商扶贫年货节,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海鲜水产、肉禽蛋奶、蔬菜、腊味、水果到猪牛羊肉和地方特产,电商平台构建了地方农产品的上行通道,一方面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地方农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本报记者 叶 子)